当前位置:首页 >> 宽叶紫萁

内蒙古乌兰察布的生态蜕变之路鹦哥花

2022-10-21 16:44:33  瑞士农业网

内蒙古:乌兰察布的生态蜕变之路

乌兰察布霸王河一角

1月7日消息:在阴山上,人造的长城与天造的山脉几乎合二为一,而在这两个巨大的可视背后,隐藏着一条不可见的农牧分界线,这条线隔开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,即阴山以北的北方游牧民族和阴山以南的农耕民族。今天的乌兰察布市恰好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。

中国正北方?民族融合地

乌兰察布市,位于中国正北方,内蒙古自治区中部,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内,京津经济带与呼包经济带之间;东邻首部北京,距河北省张家口市195公里,距北京市430公里;西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,距呼和浩特市不足150公里,距包头市304公里;西倚山西省,距煤都大同市143公里,北与二连口岸相连,距二连浩特市347公里,并与蒙古国接壤。

乌兰察布市,前称乌兰察布盟,为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级行政区域的专用名称。“乌兰”蒙古语“红色”之意,“察布”蒙古语“山的两翼高地”之意,“盟”是蒙古语“楚古拉干”(聚会)的汉译词。

据《绥远通志》记载,乌兰察布得于蒙语乌兰察布一词,即为红山口之意。红山口在归绥(今呼和浩特市)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,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。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乌兰察布一地,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,将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。清天聪六年(公元1633年),四子王部落,乌拉特前、中、后三旗、茂明安部落、喀尔喀右翼部落(即达尔罕旗)等6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,故有了乌兰察布盟之称。这一名称从清代一直沿用到撤盟划市。

乌兰察布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杂居的地方,他们用辛勤的汗水,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明。

远古时期,乌兰察布市山地“森林极盛”,故《史记》谓居此之民族为“林胡”。秦汉以来,到17世纪末一直还是山西木材的供给地之一。据史料记载,历史上这里曾是“草过于马背,择水而栖,择沃而耕,水草肥美”的优良牧场。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正是当时乌兰察布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。

乌兰察布历史悠久,文物古迹荟萃。这里,出土过具有重大科研价值,距今900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;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窝阔台创业的事迹;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军调三人谈判小组代表驻地(集宁桥西)、老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。

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,在《水经注》中记载了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岩石上有“马鹿之迹”,即岩画。乌兰察布岩画是中国北方草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四子王旗查干哈夏图岩画、毕其格图沟岩文岩画、敖特奇沟岩画,察右后旗三井泉岩画,察右后旗八号地岩文岩画等。这些岩画最早创作于1万年前,最近的也有数百年历史。

乌兰察布境内有丰富的长城遗址,有赵长城、秦长城、汉长城、北魏长城、金长城(金界壕)和明长城等。战国时,乌兰察布区域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。赵国为了防御匈奴和邻国的侵扰,在这里修筑长城。赵长城遗址长约170公里,在卓资县境内保存得较好。古老的赵长城不仅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是万里长城的母体部分。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长城遗址最明显的是明长城,有“主边”和“次边”之分。目前,丰镇市、凉城县与山西省交界处的明长城遗址保存较好。

蒙古帝国时期,乌兰察布一带曾经是蒙古铁骑挺进中原的前沿,汪古部在这里为蒙元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显著功勋。在元朝的建立过程中,乌兰察布草原还曾是蒙古汗国的军事指挥中心。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曾经把九十九泉作为前沿指挥所,还在这里避暑消夏。如今,在辉腾锡勒草原还有窝阔台屯兵北伐时的兵器库和点将台遗址。在四子王旗有气势壮观的元代罕乌拉敖包遗址群,堪称世界敖包遗址群之最。元朝将乌兰察布草原划为元朝的腹里之地,直属于中书省,并将此地区提格,建有德宁路、净州路、集宁路。还建立了10多座城镇,兴办孔庙。在净州路、集宁路发现的“文宣王庙碑”就有三块,其中一块立于集宁老虎山公园的山上。当时这里,草原生态得以恢复,畜牧业和农业都得到稳定发展。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,人们长期杂居,互通婚姻,出现了民族大融合。

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,曾是元朝重要的商贸中心,“南瓷北输”的主干线,后毁于战争。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被列为200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,古城遗址中出土有七大窑系的瓷器,还出土了6件元代青花高足杯,是非常珍稀的文物,轰动了考古界。

明清时期,察哈尔部、杜尔伯特部、汉人、满人等都向乌兰察布草原涌来,乌兰察布地区成为多民族共有的家园。

抗日战争中,我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和在全盟境内开展的敌后游击战,更使这里名扬四海;解放战争中,著名的集宁战役,就发生在今乌兰察布市市府所在地集宁区。

我国近代史上曾发生了3次移民潮,即“闯关东”、“走西口”和“下南洋”。从明朝中期到民国初年,晋西北一带由于自然环境恶劣,人民生活贫困,无数人背井离乡来到口外的包头、归化(呼和浩特)、乌兰察布等地经商、谋生,这种移民活动被称为“走西口”。这其中,山西人最多也最为成功,他们不仅打通了中原腹地与内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通道,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和发展,也使晋商文化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在“走西口”的移民潮中,乌兰察布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1

宁夏精神心理科医院

海南膀胱颈挛缩医院

辽宁黄癣医院

浙江晕痣医院

广东女性下腹痛医院

相关资讯
友情链接